陈航峰: 杯子们, 射灯, 墙, 杯子, 水, 机械装置和继电器 尺寸可变, 2010
我在超市、商场和工厂的休息室里收集了这些杯子, 是工人们在轮班休息时喝茶水用的。其中大部分是循环再利用的瓶瓶罐罐, 如原来是装茶叶、咖啡、腌制的水果、调味品等...... 因为这些休息室通常有10或20个左右的人共用, 所以每个人都会带来大小, 色彩和质地不同的杯子, 以便与别人区分开来。收集了这些杯子后, 我把它们放在一个昏暗的环境中的桌子上。所有杯子都灌了水, 由一盏射灯照着, 由于机械装置的敲击造成的震动, 在周围的墙上形成了一组颤动的反光。
边亦中: 反叛, 救赎, 复活, 剪纸在Arches纸上, 76 x 101cm, 2011
图片上剪下, 为展现魅力和想像, 同时探索了轮廓、影、光和运动的潜能。
这一个没有结尾的人物故事在一片浓密而杂乱的树枝上展开, 邀请观众们对作品作出自己的一番解读。
在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探索了如梦般的状态和视角, 而不同景深的领域和运动暗示了一个电影般的经历。触碰了这样一个神秘领域 。
第一幅作品名为“救赎”,传达了虚无缥缈的的、失重的、豪放的运动感。黑暗中,不透光的那棵树创造了一个锋利的轮廓,像是以有骨骼的手拥抱着其间的人物。这些树枝营造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联系网, 一个人从安全的大枝上跳到一个看似毫无遮挡的空白处, 仅仅带着世界对于他的模糊暗示关于他会在哪里摔倒。这是一个对于未知的一个可怕而空虚的堕落吗?抑或是从复杂而费解的环境中为自己所做的一次快乐解放?在空中翱翔的鸟是想监督他离开还是想陪伴他开始一段华丽旅程呢?
第二幅作品名为“复活”, 它呈现了一种较第一个作品来说大不相同的极具复杂感的运动。
其中的人物以一种忧心忡忡的状态站在一根粗壮的大枝上静止眺望着迷宫。这个轮廓呈现了不同的形式, 有些缩进了树枝里, 有些仿似蛇形的头。在平坦而密集的轮廓下, 它给出了一种纵深感, 作用在它的阴影上, 掩盖了它的界限。
最后一幅作品叫做“反叛”, 呈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焦虑感, 展现了充满神秘感的图像。黑暗中, 无窗的房屋让我们无法获悉其中居住者的活动、甄别他们是否满足于这种宁静的隐居、荒凉的与世隔绝。
计文于: 揪住 救助, 装置, 布料和其它材料 145 x 70 cm, 2010
被拴在一块布的人们, 已经失去了平衡, 布的一端已有一伙快要掉下去的人们, 他们紧紧揪住布不放, 而另一端也有一伙人们紧紧揪住布实施着救助, 同时也是为了不让哪一端的人们给拖下深渊。他们的命运是如此的一致, 为了生存而都紧紧的揪住! 那么难道我们的地球、我们的世界就不是这样吗?
李消非: 流水线 一个外企老板, 录像, 09分46秒, 2010
重复的、良好的、机械的、无创造性的、缺乏情感特征的...... 所有这些是有关流水线带给我们的也是惯常经验所能有的, 而我们可能缺乏的是在现场以及聆听机器与人工作的声音, 流水线要畅通无阻, 最关键的是要保证每道工序不能积压, 无论哪道工序都要像接力赛一样, 一个紧跟一个完成。这样它将生产最大化! 是的, 流水线本身是扼杀创造和激情的一项工作, 它甚至无视发生的请求, 它以工业的态度提醒操作者和观者:严肃, 专一, 以及认真。 当我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的时候, 我们同样吃着、穿着、用着, 这些来自于流水线的产品, 流水线本身不需要创造性, 它只是在一个阶段, 操作者同样如此, 但意外的是操作者与它发生的其他的事情, 同样生活、现实、残酷和美好, 而且我们恰好在场。
Monika Lin: 蹦蹦跳跳的女孩之五, 石膏药片, 丙烯, 合成树脂, 墨, 在木板上 35 x 25 cm, 2010
“双喜”是对我国日益增长的依赖药物治疗精神疾病的一项调查。精神类药物产业已经扩大到包括仅通过处方药来治疗轻度心理障碍,但并不同时加以正规心理治疗, 对药物用法也不加以限制。从而创造了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人们以不正确方法、不限时地服药, 而不是对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变动的压力作出必要的调整。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制药业采取了与传统消费品供应商们同样的营销策略。这个营销打出通过药物获取快乐这一概念很具有说服力以至于自我诊断业已成为惊人的时尚。
越来越多的被这样的促销手段欺骗的人们将这些不舒服或健康欠佳的状态视为危险信号。
建立了这样一个不单可以自我诊断, 甚至可以自我治疗的社会。
钱嵘: 小集体之一, 雕塑, 白铁片, 玻璃钢, 树脂, 上色, 图片和玩具 41x 33 x16 cm, 2011
“集体主义”是个中性词语。要看放在什么地方。克服困难, 战胜严酷的自然灾害, 确实需要集体的力量。但过于讲求“集体主义”其负作用也会显现。而且往往会被利用, 从而走向事物的反面。历史上种种极端组织都是打着“集体”的旗号, 行个人独裁之实。在这个“集体里”个人毫无价值, 只是起到庞大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的作用。黄河瀑布边老人们的群体合唱, 是对火热青春的追忆, 貌似高亢沙哑歌声中却透着一些辛酸。那是一种彻底的大失落, 是个人命运被无情编织后的无奈!
“集体主义”的悲剧性有时还会被掩饰, 甚至会被赋予可爱美好的含义, 升格为“熊猫”那样的国家之宝! 时至今日, 一些小的“集体”更是垄断和掌控了大部分的“群体”。日益凝固和板结! 这些作品就是对“集体主义”的历史和现在提出看法, 进行思考。
周啸虎: 疯狂英语营, 泰特, 高清录像, 4分20秒, 2010
“疯狂英语”来到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 周啸虎带领来自中国的英语教师采用“疯狂英语”教学法, 培训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志愿者学习中国的“疯狂英语”。以场所、位置和空间作为关系条件, 改变原来行为与特定环境的关系。
“疯狂英语营”意欲改变教学行为原初目的, 使英语的教与学成为一种对异形文化的体验。这里, 英语扩张的含义被变异、转化为别处文化的陌生情景。一种语言文化离开母体, 在往返移植中被反复异化, 成为疯狂的国际景观。